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

https://uploads.chinatimes.net.cn/article/202501/20250117193446yzAXLLWW9C.jpg

5%!2024年GDP超预期增长,首次突破130万亿元|解码经济成绩单

张智 2025-1-17 20:12:44

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

全年目标圆满完成!

1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亮相国新办,带来一份2024年中国全年经济的亮眼“成绩单”。

过去一年,面对外部压力加大、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,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沉着应变、综合施策,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。初步核算,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5.0%,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也是中国经济首次突破130万亿元。据了解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的经济总量基本每1—2年就突破一个10万亿元的关口。2020年,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,2021年、2022年连续突破110万亿元、120万亿元,2024年再上一个新台阶,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。从全球看,我国5%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。

“总的来看,2024年我国经济克服了复杂的内外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,顺利地实现了主要预期目标任务,推动了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,成绩实属不易。”康义表示。

曲折式增长

前途是光明的,但道路是曲折的。

一季度,我国经济开局良好,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3%。然而,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二季度增长4.7%,三季度增长4.6%,经济增速放缓,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局面。

对此,我国因时因势加强宏观调控,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,极大地提振了信心、激发了活力,促进了经济回升。一个亮点是,2024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长5.4%,比三季度加快了0.8个百分点,超出市场普遍预期,为顺利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作出了决定性贡献。

“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,但政策效应释放,第四季度消费需求有所扩张,特别是家电等大额消费上涨显著。”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。

尤其从12月份单月的指标看,经济回升态势更加明显。12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服务业生产指数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.2%、6.5%、3.7%,比上月分别加快0.8、0.4、0.7个百分点。其中,工业增速达到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点,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达到全年最高点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也升至98.7%的高位水平。

“中国经济表现出足够的韧性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表示,当前,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增速在12%以上,充分的投资带来了更多创新的机遇,为我国结构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;第三产业中,基础设施投资仍保持一定增速保持不错。

内需仍是重点

从全年来看,内需主动力的作用得到持续发挥。

从投资看,“两重”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,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51.4万亿元,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.4%,比前三季度加快0.3个百分点;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.7%,比上年加快9.1个百分点,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.2个百分点。

从消费看,2024年,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力实施扩内需、促消费政策,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,特别是四季度以来,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容,效果在持续显现,市场销售的增速明显回升。

2024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.8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3.5%,规模稳居全球市场前列。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,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2.2个百分点。其中,四季度拉动1.6个百分点,比三季度提高0.2个百分点。

不过,康义也表示,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仍显不足,消费的需求确实有待进一步的提振。

“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 CPI目标是3%,目前离这一目标较为遥远。价格的问题反映的就是内需不足,消费较弱。”招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则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。

对此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,把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放在重点任务的首位。

“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,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在增强,消费需求恢复有所加快,价格温和回升有利因素在增多。”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、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,近期来看,春节假期临近,食品消费需求在增加,外出就餐、走亲访友、旅游的服务消费也会更加活跃,有助于推动CPI季节性回升。根据目前1月份的初步情况看,蔬菜、鲜果、飞机票、旅游等商品和服务价格稳中有涨,预计1月CPI同比涨幅扩大。同时,企业和居民整体预期在改善,也有助于CPI温和回升。

新质生产力取得新成效

我国经济在爬坡过坎的过程中,高质量发展依然取得了新成效。

“从同比数据看,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2%,提高0.8个百分点;从定基指数来看,2023年12月定基指数较上月明显走高,在基数偏强背景下,同比增速走高,反映了工业生产短期较强。”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。

当前,我国的货物贸易、外汇储备、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,服务贸易、国内消费市场的规模居世界第二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,手机产量全年超过16亿部,我国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。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巩固提升,5G、算力、储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加快布局。制造业强链补链在扎实推进,安全发展的基础巩固夯实。

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反映在数据上。2024年,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.9%,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16.3%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34.6%。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。以高端装备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,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正在逐步形成。

康义表示,2025年也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各方面瞄准目标、狠抓落实,重大战略任务、重大工程项目将全面落地见效,这都将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更强活力。接下来,要通过改革发力、政策给力,把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,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,为实现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责任编辑:刘诗萌 主编:公培佳